“健康上海2030”規劃綱要
序言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上海基本建成“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廣大市民的共同願望。
市委、市政府始終致力於打造健康之城,增進人民群眾健康福祉。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本市健康事業改革發展取得瞭顯著成就,健康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城鄉環境面貌明顯改善,市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持續提高。2016年,本市人均預期壽命已達83.18歲,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分別下降到3.76‰、5.64/10萬,居民主要健康指標處於發達國傢和地區水平,為基本建成“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瞭良好的健康基礎。同時,由於人口深度老齡化,以及疾病譜、生態環境、生活方式不斷變化,本市仍然面臨多重疾病威脅並存、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復雜局面,健康服務需求不斷增長與供給總體不足之間的矛盾依然比較突出,健康領域之間、健康領域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協調性仍然需要加強,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體制機制尚不完善,必須把人民群眾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推進健康上海建設,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眾健康。
從當前到2030年,是上海按照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要求,加快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的關鍵時期,是推進健康上海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上海健康領域的改革發展要與城市發展的新目標、新定位相匹配,與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相協調。到2030年,上海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將為維護市民健康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醫藥科技和信息技術發展將為提高健康服務水平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服務需求將為健康領域發展提供廣闊空間,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將為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必須緊緊抓住戰略機遇,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堅持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主動適應廣大市民的健康需求,從健康影響因素的廣泛性、社會性、整體性出發,從健康服務的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發力,強化跨部門協作和社會聯動,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共同推進健康上海建設,全面提高市民健康素質,實現人民健康與上海城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國傢參與全球健康治理、履行《全球健康促進上海宣言》、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更大的貢獻。
為進一步提高市民健康水平,根據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關於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部署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綱要,作為推進健康上海建設的行動綱領。
第一章 總體戰略
第一節 指導思想
推進健康上海建設,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新時期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堅持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和水平,堅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落實健康中國建設總體部署,持續推進“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戰略主題,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轉變健康領域發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市民健康,不斷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顯著改善健康公平,提升全體市民幸福感,為上海基本建成“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作出貢獻。
第二節 基本原則
(一)健康優先。把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將促進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實施的全過程,加快形成有利於健康的社會氛圍、生活方式、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形成大健康治理格局,促進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改革創新。加快健康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破除利益固化藩籬,發揮科技創新和信息化的引領支撐作用,推進健康領域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建立促進全民健康的制度體系。
(三)科學發展。堅持新時期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轉變健康服務模式,優化健康服務供給,構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整合型服務體系,推動健康事業以人為本發展、綠色集約發展、均衡協調發展、創新智慧發展。
(四)促進公平。立足於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推進健康領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強化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性,改善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低收入和外來流動人員等重點人群健康服務,實現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
(五)共建共享。完善政府主導、多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發揮政府的組織和引領作用,凝聚企業、社會組織、社區的力量,強化個人健康責任,形成全社會維護和促進健康的強大合力,推進人人參與、人人享有。
第三節 戰略目標
到2020年,城市公共政策充分體現健康理念,建立與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以市民健康為中心的整合型健康服務體系,健康基本公共服務更加優質均衡,多層次健康服務和健康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綠色安全的健康環境基本形成,健康產業規模和發展質量顯著提升,基本實現健康公平,市民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成為亞洲醫學中心城市和亞洲一流的健康城市。
到2030年,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形成比較完善的全民健康服務體系、制度體系、治理體系,實現健康治理能力現代化,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健康公平持續改善,人人享有高質量的健康服務和高水平的健康保障,市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提升,人均健康預期壽命達到全球城市先進水平,健康產業成為城市支柱產業,率先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目標,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健康科技創新中心和全球健康城市典范。
健康上海建行車視野輔助系統設主要指標
第二章 戰略舉措
第一節 普及健康生活
(一)加強健康教育。
1.完善健康教育體系。建立部門分工協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健康促進與教育體系。健全覆蓋全市的健康素養和生活方式監測體系。加強各級各類健康教育基地建設,在全市各級醫療衛生機構、養老機構、學校建設健康教育室(角),在社區設立健康教育咨詢點,在工作場所推進建立健康教育點。利用新媒體拓展健康教育新渠道,完善健康資訊傳播網絡,建設和規范各類廣播電視等健康欄目。建立全社會參與健康促進與教育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醫療衛生機構、學術團體、醫務人員、媒體在健康科普中的重要作用。
2.深入開展全民健康教育。建立健康知識和技能核心信息發佈制度與平臺,擴大健康知識和技能信息受眾范圍。以需求為導向,加強健康教育傳播資料庫建設,建立健康教育內容動態調整機制,強化健康教育項目規范管理。依托人口健康大數據,探索個性化、精準化健康教育。打造健康教育活動項目品牌,推廣健康生活方式。加強傢庭、高危個體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和幹預,開展健康心理、健康體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專項行動。創新健康教育策略,加強婦女、兒童、老年人、流動人口、高危人群等重點人群的健康教育。開發推廣促進健康生活的適宜技術和用品。到2020年、2030年,市民健康素養水平分別達到25%、40%。
3.加大學校健康教育力度。把健康教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教學計劃,作為所有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把提升學生健康素養納入學校發展規劃和教育督導評估體系。以中小學為重點,完善學校健康教育推進機制。構建相關學科教學與教育活動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經常性宣傳教育與集中式宣傳教育相結合的健康教育模式,促進學校、傢庭、社區健康教育相融合。完善健康教育師資培養模式,將健康教育納入學校衛生保健教師、體育教師職前教育和職後培訓內容,提高學校健康教育水平。
(二)建設健康文化。
1.普及健康文化理念。完善生命教育體系,引導公眾樹立科學的生命觀。傳播醫學和健康常識,普及敬畏生命、關愛健康、尊重醫學規律理念。增進全社會對醫學、醫務人員的理解和尊重,引導市民形成科學就醫理念和對醫療服務結果的合理預期。扶持健康倫理學發展,推廣健康倫理評價。充分挖掘和弘揚海派健康文化,營造熱愛健康、追求健康、促進健康的社會氛圍。
2.強化個人健康責任。增強公眾對個人健康負責意識,形成個人是自身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社會共識。提高市民自我健康管理意識,鼓勵市民參加健康自我管理小組,形成符合自身特點的健康生活和行為方式,到2030年,參與健康自我管理小組人數達到120萬人。增強市民對自身健康投資和消費意識,支持市民購買健康保險,引導市民形成理性的健康消費習慣。
3.弘揚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醫院文化。堅持公立醫院公益性辦院方向。強化以病人為中心、健康促進為導向的醫院服務理念。加強醫務人員人文教育,大力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提高醫務人員職業道德水準。
4.完善健康文化共建機制。強化政府在健康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將健康文化建設融入城市文化建設體系,落實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感,牢固樹立綠色安全發展理念,發揮企業在建設健康環境中的關鍵作用。強化企業保護員工健康權益的意識,加強員工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普及常規體檢,落實職業健康檢查、女職工“兩病”篩查、帶薪年休假制度,保障員工休息權。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健康文化建設。
(三)塑造健康行為。
1.加強控煙限酒。嚴格執行控煙法規,推進無煙環境建設,實現室內公共場所全面禁煙。深入開展控煙宣傳教育,將青少年作為吸煙預防幹預的重點人群,努力減少新增吸煙人口。加強戒煙服務網絡建設,提高自願戒煙率和戒煙成功率。開展限酒健康教育,加強有害使用酒精監測和幹預X戰警多鏡頭行車記錄器專業網|4鏡頭行車記錄器|四鏡頭行車記錄器|四鏡頭行車紀錄器推薦|四鏡頭行車紀錄器比較,減少酗酒。到2030年,成人吸煙率降低到20%以下,二手煙暴露率降低到36%以下,青少年(11-18歲)吸煙率控制在4%以下,18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二手煙暴露率控制在10%以下,中學生飲酒率控制在20%以下。
2.引導豪美科技X戰警GPS車隊管理系統|gps車隊管理|gps車隊管理系統|車輛監控系統|gps車輛監控系統合理膳食。制定實施市民營養計劃。全面普及膳食營養健康知識,發佈適合不同人群特點的膳食指南,引導市民形成科學的膳食習慣。建立健全市民營養監測制度,對孕婦、兒童、老人、低收入人群等重點人群實施營養幹預,逐步解決市民營養不足與過剩並存問題。實施臨床營養幹預。到2030年,市民中超重、肥胖人口增長速度明顯放緩。
3.減少不安全性行為和藥物濫用。強化社會綜合治理,以高校學生、流動人群、青少年以及性傳播高危行為人群為重點,加強性道德、性健康、性安全宣傳教育和幹預,減少意外妊娠和性病、艾滋病等疾病傳播。加強毒品預防教育,普及毒品濫用危害和治療應對等相關知識。加強戒毒醫療服務體系建設,開展藥物維持治療和心理幹預“一站式”社區戒毒醫療服務。完善集生理脫毒、心理康復、就業扶持、回歸社會於一體的戒毒康復模式,最大限度減少毒品對個人、傢庭、社會的危害。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增強市民合理使用抗生素意識,完善抗菌藥物臨床監測網和細菌耐藥監測網,提高合理用藥水平。
4.促進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以抑鬱癥、焦慮癥等常見精神障礙為重點,大力開展心理健康科普,提升公眾心理健康素養,提高主動就醫意識。加強對兒童、青少年、老人、特殊職業人群、慢性病患者、流動人口等重點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務,提高早期發現和及時幹預能力。完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服務管理體系,加強報告登記和救治救助管理,提高患者治療率,促進其康復和回歸社會。建設市級心理危機幹預平臺,提高突發事件心理危機幹預能力。推進心理健康咨詢點建設,實現社區全覆蓋,加強精神障礙社區康復。鼓勵、引導社會力量提供心理健康和精神障礙康復服務,加強規范化管理。
(四)提高身體素質。
1.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將公共體育服務設施建設納入相關城鄉規劃,統籌利用綠化空間、樓宇、學校體育設施,重點新建、改建便民利民的市民健身活動中心、中小型體育場館、市民多功能運動場、健身步道等設施,實現市、區、街鎮、居村四級健身場地全覆蓋,形成便捷可及的體育生活圈。將體育設施融入生態發展,大力建設城市綠道、體育主題公園和沿江、沿河、沿湖體育休閑設施。加強學校體育設施建設的達標管理,對新建學校體育設施相對獨立建設,對存量學校體育設施實施分隔工程。實行健身苑點、健身步道常年免費開放,其他公共體育設施公益開放。扶持和引導各類體育健身組織發展,每萬人擁有體育健身組織數量達到25個。
2.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實施社區主動健康計劃,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和方法,促進體育生活化。因時、因地、因需開展群眾身邊的健身活動,分層、分類引導運動項目發展,豐富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動體系。大力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健身活動品牌,鼓勵開發具有消費引領特征的運動項目,扶持推廣民族民俗民間傳統運動項目並加強示范隊伍建設。加強全民健身活動與重大國際體育賽事、重大節慶活動等有效聯接,引領全民健身新時尚。到2030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46%。
3.加強體醫結合和非醫療健康幹預。制定體育鍛煉標準和科學運動指南,建立完善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處方庫,形成體醫結合的健康管理和服務模式,對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癥等慢性病開展運動幹預。大力發展運動醫學和康復醫學,推廣太極拳、健身氣功、導引等中醫傳統運動項目,積極研發運動傷病防治和運動康復技術。促進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機構發展,鼓勵社會資本開辦康體、體質測定、運動康復等各類機構。加強體質監測,開發應用市民體質監測大數據,開展運動風險評估,到2030年,市民體質監測達標率達到96.5%。
4.促進重點人群體育活動。制定實施青少年、在職人群、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的體質健康幹預計劃。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培育青少年體育愛好,嚴格保證青少年學生的體育課時和課外體育活動,每天鍛煉1小時以上,掌握2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每周參與體育活動達到中等強度3次以上。到2030年,學校體育場地設施與器材配置達標率達到100%,中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率達到94%以上。在工業園區和商務樓宇建設體育健身活動場地,促進在職人群主動參與體育鍛煉。改善老年健身設施條件,加強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與社區體育設施的功能銜接。推動殘疾人康復體育和健身體育廣泛開展。
第二節 優化健康服務
(一)強化公共衛生服務。
1.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繼續實施國傢基本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結合市民疾病負擔和主要健康危險因素,適時調整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內容,提升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開發和推廣公共衛生適宜技術。建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經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
2.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治戰略。鞏固提高國傢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市建設水平。依托“上海健康雲”平臺,完善預防、治療、健康管理三位一體融合發展的慢性病防控機制。對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癌癥、冠心病等重點疾病開展早期篩查、有序分診、規范化診療和隨訪、自我管理教育、危險因素幹預,基本實現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全覆蓋。逐步將癌癥等重大慢性病早診早治適宜技術納入診療常規和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完善口腔病、眼病防治服務網絡,加強兒童齲齒、近視防治,開展全人群尤其是兒童的肥胖控制。到2030年,12歲兒童患齲率控制在25%以內;16歲及以下兒童近視率、超重肥胖率得到有效控制。
3.加強重大傳染病防控。優化傳染病和相關因素監測體系,完善病例報告、癥狀監測、藥品銷售、學校缺課等綜合預警系統。完善傳染病病原綜合檢測平臺和病原微生物網絡實驗室體系,建成菌毒種保藏中心、公共衛生生物樣品庫、感染性動物實驗室基地、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等重大公共衛生設施。規范疫苗預防接種管理,維持高水平的適齡兒童國傢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建立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補償保險機制。加強艾滋病、結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控,有效應對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熱、麻疹、猩紅熱等重點傳染病疫情。加強埃博拉、中東呼吸綜合癥、黃熱病、寨卡等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治,強化人感染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的源頭治理。鞏固消除血吸蟲病、瘧疾、淋巴絲蟲病成果。
4.加強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加快計劃生育服務管理轉型,推動計劃生育工作目標向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優化人口結構、服務傢庭發展轉變。完善利益導向機制,構建以生育支持、幼兒養育、青少年發展、老人贍養、病殘照料為主題的傢庭發展政策框架,積極鼓勵市民按政策生育。完善傢庭計劃指導服務體系,深入開展創建幸福傢庭活動,保護傢庭傳統功能。加強對計劃生育特殊傢庭的扶助關懷。推進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持續開展流動人口動態監測。加強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實現出生人口性別比自然平衡。
(二)加強全人群健康管理服務。
1.加強健康風險監測。完善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監測、預警體系,對影響市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險因素采取預防和幹預措施。完善化學毒性與健康安全評價平臺,加強市、區兩級網絡檢測實驗室建設。加強人群疾病負擔研究,開展人均健康預期壽命監測、統計。
2.促進健康老齡化。以需求為導向,建設全覆蓋、整合型老年健康服務體系。發展老年醫學和護理學科,建設市老年醫學中心和老年醫學重點學科臨床基地。完善機構護理、社區護理、居傢護理相結合的老年護理服務體系,鼓勵社會力量舉辦老年醫療護理機構。加強醫養結合,完善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機制,促進老年醫療、康復、護理、生活照料、安寧療護的有序銜接,支持養老機構設置醫療機構。加強老年人健康管理,開展對老年常見慢性病、退行性疾病和心理健康問題的幹預。加強老年人健康服務和產品的市場監管。完善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標準和相關制度,建立多層次護理保障制度。建立經濟困難高齡、失能老人補貼制度。
3.加強婦幼保健。持續推進優生促進工程,完善出生缺陷預防、幹預三級網絡,提供免費婚前和孕前醫學檢查,發展產前診斷篩查、新生兒疾病篩查技術服務。全面開展生殖健康促進工作,加強流動人口、青少年、未婚育齡、更年期人群生殖健康公共服務,減少非意願妊娠和人工流產。提高婦女常見病篩查率和早診早治率。加強婦幼衛生資源配置,完善危重孕產婦、新生兒會診搶救網絡,發揮專科聯合團隊作用,提高綜合醫院和基層醫院兒科、產科服務能力。實施健康兒童計劃,建立早期生命健康管理和疾病診治綜合體系,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育。關愛特殊兒童,完善特殊兒童入學評估機制。
4.維護殘疾人健康。實施國傢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落實國傢殘疾預防行動計劃,增強全社會殘疾預防意識,加強對致殘疾病以及其他致殘因素的防控,開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殘疾預防。完善殘疾人康復服務體系,加強殘疾人康復和托養設施建設,建立醫療機構與殘疾人專業康復機構雙向轉診機制,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優先為殘疾人提供簽約服務,實施精準康復。把殘疾人康復納入基本公共服務,將符合條件的殘疾人醫療康復項目按照規定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加大低收入殘疾人醫療救助力度,完善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對殘疾人輔助器具給予補貼適配。完善殘疾人融入社會機制。
(三)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
1.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建成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密切協作、運行高效的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保障基本、創新機制,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打造成為政府履行基本衛生計生服務職能平臺、全科醫生執業平臺、市場資源整合平臺、居民獲得基本衛生計生服務項目的服務平臺、醫養結合支持平臺。強化質量、提高水平,把三級乙等綜合醫院和部分有條件的二級綜合醫院建設成為區域醫療中心,把部分二級醫院轉型為康復醫療機構或者老年醫療護理機構。立足本市、輻射全國,把三級甲等醫院建設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危重疑難病癥診療中心和本市醫療技術創新、臨床醫學人才規范化培養的主要基地,打造一批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特色鮮明的醫療中心,提高危重疑難病癥診療水平,逐步降低普通門診比例。集中優勢資源組建若幹醫院集團,以支持郊區為先導,輻射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優化多元辦醫格局,推進社會醫療機構與公立醫療機構協同發展。
2.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強化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的引領、約束作用,以服務半徑和服務常住人口數為依據,完善基層基礎醫療服務網絡。加強兒科、產科、老年護理、急救、康復等短缺資源配置。深化城鄉醫院對口支援,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向郊區、基層流動和輻射。加強郊區醫療資源配置,推進郊區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適當強化遠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服務功能。積極推進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到2030年,15分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圈基本形成,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3人、註冊護士數達到4.7人。
3.建立以傢庭醫生為基礎的分級診療體系。堅持自願、優惠原則,做實傢庭醫生簽約服務,探索傢庭醫生管理簽約參保人員醫保費用。加強傢庭醫生培養,到2030年,每千常住人口全科醫生數達到0.5人左右,其中經過規范化培訓的比例達到80%以上。推進區域檢驗、病理、影像、心電、消毒供應等資源整合。加強醫療聯合體發展規劃,做實醫療聯合體,探索醫療聯合體內部人、財、物統一管理,在醫療機構執業許可合並或者醫療聯合體自願基礎上,探索醫保合並支付管理;完善分工協作模式,打通雙向轉診通道,放大優質醫療資源輻射效應,提高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到2030年,形成成熟定型的分級診療制度,傢庭醫生成為居民健康和衛生經費的守門人。
4.提高醫療質量。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醫療服務質量管理和控制體系,加強國際化標準規范研發和應用。完善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信息化平臺,實現全行業醫療質量精準化、動態化管理與控制。全面實施臨床路徑管理,規范診療行為,優化診療流程。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醫院藥學管理模式,完善臨床藥學服務體系,推進合理用藥。保障臨床用血安全。發展智慧醫療,推進信息惠民,改善就醫體驗。建立公立醫院醫療服務評價體系,加強醫保監督管理,完善醫療服務投訴機制,促進醫院持續改進服務質量。到2030年,主要醫療服務質量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四)加強中醫藥傳承和創新。
1.加強中醫治未病服務。發揮中醫藥優勢,加強中醫藥參與公共衛生服務、康復護理、健康管理,推進中醫藥與養生、養老融合發展。加大治未病技術推廣和應用力度,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鼓勵中醫醫療機構、中醫醫師為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提供技術支持。大力傳播和普及中醫養生保健知識、技術、方法,加強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2.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完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提升各級醫療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促進優質資源均衡佈局。建設國傢和市級中醫診療中心,持續推進中醫臨床重點專科內涵建設。推進中醫綜合治療和多學科聯合診療服務,提高重大疑難疾病、危急重癥的中醫診療水平。大力發展針灸等中醫非藥物療法,積極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
3.推進海派中醫傳承創新。系統梳理、傳承歷代海派中醫名傢學術理論和學說,弘揚當代名老中醫藥專傢學術思想和臨床診療經驗,加強海派中醫流派傳承基地建設,挖掘民間診療技術和方藥。完善中醫藥“師承”人才培養模式。加強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挖掘傳統經典中藥方藥,推動中醫藥新藥、中醫診療設備和防治技術研發。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推動“智慧中醫”建設和中醫藥服務模式創新。加強以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為核心的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支持中醫藥系統創新,推進浦東中醫藥國傢綜合試驗區、國傢中醫藥臨床基地和研究型中醫院建設。發揮上海中醫藥國際化人才、中醫藥標準化建設、中醫藥服務貿易優勢,推進海外中醫中心建設,傳播中醫藥文化,提高中醫藥國際化水平。
第三節 完善健康保障
(一)完善醫療保障制度。
1.健全醫療保障體系。健全由基本醫療保障、其他多種形式補充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社會醫療救助組成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和經辦管理。探索建立以傢庭為單位的醫療保障機制。健全基本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待遇水平調整機制,實現基金中長期精算平衡。完善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障機制,實現與醫療救助制度有效銜接。建立覆蓋城鄉居民、與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相銜接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完善長期護理服務需求評估體系和待遇保障機制。到2030年,全民醫保體系成熟定型。
2.優化醫保管理服務。完善醫保繳費參保政策,逐步建立個人繳費與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掛鉤機制。建立與籌資水平相適應的基本醫保待遇調整機制,豐富和拓展保障內容。全面實現醫保智能監控,提升醫保監管信息化水平,將醫保監管重心由醫療機構延伸至醫務人員。建立和完善醫保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機制,加大醫保欺詐查處力度。加強醫保病人自費醫療費用監管。建立藥品、醫療器材、診療項目醫保準入和退出第三方評估機制。完善基本醫保制度間轉移接續制度,推進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逐步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醫保經辦。
3.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醫保基金預算管理,提高醫保基金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推進按病種付費、按人頭付費,探索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DRGs)、按服務績效付費等復合式付費方式。探索醫保梯度支付辦法,支持建立以傢庭醫生為基礎的分級診療制度。
(二)發展商業健康保險。
堅持市場主導、政策引導原則,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各類醫療、護理、疾病和失能收入損失保險產品。落實稅收等優惠政策,完善醫保個人賬戶資金自願購買商業健康保險政策,鼓勵企業、個人參加個人稅優型商業健康保險。加強商業健康保險與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的制度銜接。支持商業健康保險公司開展健康管理服務,探索管理式醫療,促進商業健康保險從理賠型保險向管理型保險發展。以上海保險交易所為平臺,推動商業保險、醫療衛生服務、健康醫療大數據等資源的對接整合,支持商業健康保險發展,充分發揮其對居民健康管理的支撐作用。推進國際醫療保險結算,促進醫療機構與國際接軌。到2030年,商業健康保險賠付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顯著提高。
(三)完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
1.深化流通體制改革。推進藥品、醫療器械流通企業向供應鏈上下遊延伸開展服務,形成現代流通新體系。推廣應用現代物流管理和技術,健全藥品、醫療器械現代流通網絡和追溯體系。規范醫藥電子商務,豐富藥品流通渠道和發展模式。完善本市醫藥采購服務和監管信息系統,建立健全覆蓋藥品招標、采購、配送、使用全過程的服務和監管機制,逐步將中藥飲片、醫療器械、醫用耗材納入平臺采購范圍。穩步實施藥品分類采購,推進藥品帶量采購,鼓勵聯合采購,探索建立部分高價藥談判采購機制,將部分反映突出、療效確切的高價自費藥品通過集中招標采購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加快推進公立醫院藥品采購“兩票制”。加強藥品采購、供應、臨床使用的信用監管。
2.實施國傢藥物政策。實施國傢基本藥物制度,提高二、三級醫院基本藥物使用比例,探索部分基本藥物在社區免費提供。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藥物免費供給。保障兒童用藥。完善罕見病用藥保障政策。健全藥品儲備制度,建立短缺藥品監測、預警、保障機制,對緊缺藥品、急救搶救藥品、常用低價藥品實行掛網采購,對國傢定點生產藥品直接網上采購,強化短缺藥品保障。按照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原則,完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強化價格、醫保、采購等政策的銜接,加強對市場競爭不充分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的價格監管,建立藥品價格信息監測和信息公開制度。
第四節 建設健康環境
(一)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1.加強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完善城鄉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規劃,強化農村垃圾管理和污水處理,全面推行垃圾分類減量和無害化處理。改善農村河道水環境。持續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加強農貿市場、城中村、老舊小區、背街小巷、交通集散地、公路沿線衛生死角等的動態化、長效化管理,提高城鄉居住環境質量。實施以環境治理為主的病媒生物綜合預防控制策略。推進城市網格化管理向住宅小區、農村地區延伸,提高城鄉居住環境質量。
2.建設健康城區和健康村鎮。把健康理念融入城鄉規劃、建設、治理,保障公共健康服務設超越智慧財產權事務所|商標申請|台中商標申請|台中商標申請流程|台中商標註冊|台中商標註冊推薦施用地,完善相關公共設施佈局和標準。優化城鄉生態綠化佈局,完善各類無障礙設施建設,不斷提升城市品質和宜居水平。實施“健康細胞”建設工程,開展健康社區、健康村鎮、健康單位、健康學校、健康傢庭建設,推廣社區健康講堂、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組、社區健身活動。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強化郊區新城、新市鎮、集鎮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設施配套。到2030年,建成一批示范性健康城區、健康村鎮。
(二)加強影響健康的環境問題治理。
1.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實行環境質量目標考核。嚴格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強化能源結構調整,完成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替代和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推進燃氣鍋爐低氮改造,持續深化燃煤污染控制。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淘汰高污染項目,全面推進工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加強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船舶等流動源污染防治,推廣公共交通、自行車、新能源車、車輛分時租賃等綠色出行方式。全面推廣綠色建築和裝配式建築,創建綠色生態示范城區和國傢住宅產業現代化綜合試點城市。完善秸稈禁燒長效機制,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到2020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75.1%以上,力爭達到80%;到2030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以上。加大飲用水源保護力度,完善水源地佈局。強化城市水環境污染控制,實現城市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加大郊區特別是工業區、非建制鎮等污水管網改造力度,全面提升郊區污水處理水平,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95%。加強河網水系溝通,深入推進河道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到2017年,全市基本消除河道黑臭;到2020年,全市基本消除劣Ⅴ類水體;到2030年,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全面恢復,地表水水質基本達到環境功能區要求。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繼續削減農藥化肥使用強度,嚴格控制畜禽養殖總量,不斷完善畜禽養殖糞尿收集利用體系。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健全土壤環境監測監管體系,開展全市土壤(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以及風險評估。按照優先保護類、安全利用類、嚴格管控類等,對農用地土壤實施分類管控,實施建設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重點加強耕地和水源保護區土壤保護。加強場地污染防控和治理,有序開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復。
2.強化環境風險防范。加強輻射監測預警、安全監管和應急體系建設,全面提升電離輻射、電磁輻射監測能力,實現環境質量監測全介質和全方位覆蓋。強化危險廢物源頭管控和全過程監管,完善危險廢物收運和處置體系,大力推進危險廢物處置設施建設,提升危險廢物資源化利用水平。強化有毒有害污染物和重金屬排放控制,加強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源頭監管和全過程管理,限制和淘汰全氟辛烷磺酸鹽(PFOS)、汞等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開展新化學物質、有毒化學品等企業環境管理登記或者備案。以鉻、汞、鎘、鉛、砷等為重點,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
3.滾動實施重點區域環境綜合整治。持續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推進違法用地、違法建築、違法經營、違法排污、違法居住等“五違”問題綜合治理。建立屬地為主的職責體系,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城中村”改造、水環境治理,滾動實施重點區域環境綜合整治。加強土地後續利用規劃和管理,對清拆後區塊,按照生態優先、因地制宜的原則,實施生態修復後,結合其土地屬性、區域定位等實際情況進行分類管理。
4.加強環境與健康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完善環境與健康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制度,建立覆蓋污染源監測、環境質量監測、人群暴露監測、健康效應檢測的環境與健康綜合監測網絡以及風險評估體系。實施環境與健康風險管理,開展重點區域、流域、行業環境與健康調查,劃定環境健康高風險區域,開展環境污染對人群健康影響的評價,探索建立高風險區域重點項目健康風險評估制度。加大環境健康風險防范、控制、預警等相關技術研發支撐力度。建立統一的環境信息公開平臺,全面推進環境信息公開,加強全市空氣質量監測和信息發佈。
(三)構建安全的食品藥品環境。
1.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完善與上海超大城市特點相符合的食品安全現代治理體系,實施食品安全全過程、全覆蓋監管,落實食品生產經營各類企業的主體責任。提高食用農產品安全質量水平,全面推行標準化、清潔化農業生產,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推進農藥獸藥殘留綜合治理,實施獸藥抗菌藥治理行動。完善食品安全法規和制度,健全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和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體系,加強地方特色食品的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制定。建設本市食物消費量和總膳食數據庫,實現食源性疾病報告網絡全覆蓋。完善食品安全全程追溯體系,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實現智慧監管。完善食品檢驗檢測體系。構建嚴密高效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體系,建設市民滿意的食品安全城市。
2.加強藥品、醫療器械安全監管。完善藥品、醫療器械安全現代治理體系,不斷深化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創新研究,促進臨床研究能力提升。加強臨床試驗監管,加大創新藥、醫療器械和臨床急需新藥、醫療器械的審評審批和服務力度,完善藥品供應體系。實施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推進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完善藥品、醫療器械安全全程監管,落實生產企業風險防控責任,完善不良反應(事件)監測和評估體系。完善藥品、醫療器械追溯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確保市民用藥安全。
(四)完善公共安全體系。
1.強化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切實落實政府和有關部門安全監管責任,加強安全生產風險等級管控、隱患排查治理、責任考核追究、安全教育培訓。強化危險化學品、特種設備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監管。發展安全生產科技,推廣先進適用技術裝備。完善安全生產法規和標準。加強職業病危害普查和源頭治理,健全有針對性的健康幹預措施。完善職業安全衛生標準體系,加強重點職業病監測與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報告、管理網絡建設。建立分級分類監管機制,對職業病危害高風險企業實施重點監管,對重點行業領域職業病危害開展專項治理。強化職業病報告制度,開展用人單位職業健康促進工作,預防和控制工傷事故以及職業病發生。加強放射診療輻射防護和監管。
2.促進道路交通安全。提升道路交通設計規劃、建設和管養水平,組織實施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深化道路養護市場化改革,健全道路交通安全風險源辨識和隱患排查治理體系,提升道路交通安全風險防控水平。完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體系,落實運輸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提升企業安全自律意識。強化道路交通安全應急保障。培養道路交通安全文明意識,完善激勵懲罰機制,倡導文明交通行為。到2030年,力爭實現道路交通事故萬車死亡率下降30%,死傷比降低到發達國傢水平。
3.預防和減少傷害。建立傷害綜合監測體系,開發重點傷害幹預技術指南和地方標準。構建全鏈條缺陷產品召回管理體系,推進召回常態化管理,落實生產者責任,減少和消除產品傷害。加強兒童和老年人傷害預防和幹預,減少兒童溺水和老年人意外跌落,提高兒童玩具和用品安全標準。預防和減少自殺、意外中毒。提高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創建和諧平安校園,預防兒童意外傷害。建立消費品質量安全事故強制報告制度,建立產品傷害監測體系,強化重點領域質量安全監管,減少消費品安全傷害。
4.提高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加強全民安全意識教育,提高社會公眾自救互救能力。完善城鄉公共消防設施佈局。推進應急救援信息化建設。加強應急處置演練。強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監測和評估,完善應急指揮系統,加強各部門即時應急聯動。在疾病預防控制、院前急救、精神衛生等領域建立公共衛生“特種兵”制度。打造立體化衛生應急救援體系,加強區域性應急醫學救援中心和衛生應急物資儲備、保障、培訓基地建設。建設核化生應急醫學救援體系。強化突發大規模疫情應急處置和傳染病患者綜合救治能力。加強人流密集場所現場急救設施設備配置。加強突發事件心理健康幹預。
5.健全口岸公共衛生體系。以政府主導、港區企業為建設主體,檢驗檢疫機構提供技術指導,相關職能部門協作配合,推進口岸公共衛生核心能力建設。建立全球傳染病疫情信息智能監測預警、精準檢疫的口岸傳染病預防控制體系。建立基於源頭防控、境內外聯防聯控的口岸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機制,落實口岸疫情聯合防控措施,完善應急聯動機制和處置預案,妥善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建成種類齊全的現代口岸核化生有害因子防控體系。健全口岸病媒生物以及重大蟲媒傳染病預防控制機制,創建國際衛生機場(港口)。加強國際旅行健康指導服務,保障出入境人員健康安全。積極探索建立新型監管模式,解決簡化入境檢疫手續與加強防控措施之間的矛盾。加強進境廢物原料衛生檢疫工作。
第五節 發展健康產業
(一)加快健康服務業發展。
1.促進健康服務業高端化、國際化、集聚化發展。推進以健康為主題的產業園區建設,加快現代健康產業集群發展,形成完善的健康服務產業鏈,打造健康上海創新實踐區。堅持市場化、高端化、國際化、集約化發展方向,以新業態、新模式、新機制、新技術的先行先試為重點,建設上海國際醫學園區和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推進園區內高端醫療服務業集聚發展。堅持產城融合,支持郊區健康特色小鎮和健康產業承載區建設。堅持“放管服”結合,擴大醫療服務領域對社會資本開放,調整和新增資源優先考慮社會醫療機構,發展一批有一定規模和品牌特色的社會醫療機構,推進非營利性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同等待遇。加強行業監管創新,建立醫療機構監管信息公開制度,促進非公立醫療機構規范發展。
2.鼓勵健康服務新業態發展。促進健康與養老、旅遊、互聯網、健身休閑、食品、科技、文化融合,催生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醫養結合機構,支持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開展老年病康復、護理和安寧療護服務。制定健康醫療旅遊標準規范和準入監管政策,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健康醫療旅遊目的地。積極推進健康醫療服務與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可穿戴設備等新技術有效銜接,推進基於信息技術的智慧健康產業發展,培育健康管理服務產業。集成醫療影像技術、基因技術、大數據技術,發展精準醫療服務。發展臨床檢驗、醫療影像、病理診斷等專業化機構。促進美麗健康產業集聚發展。支持發展第三方醫療服務評價、健康管理服務評價、健康市場調查和管理咨詢服務。
3.大力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業。支持研究開發中醫藥健康服務產品,鼓勵發展國際中醫藥健康服務、技術服務外包、國際教育培訓,打造“海上中醫”國際品牌,建設一批中醫藥連鎖跨境服務機構。弘揚中醫藥文化,加大在維護健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科普教育等領域的宣傳力度,研究開發一批以中醫藥為載體、適合海外傳播的傳統文化產品,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向海外傳播。圍繞中醫藥健康保健、中醫藥文化等,開發一批中醫藥特色醫療養生旅遊產品。
4.支持先進適宜醫療技術產業化。建立先進適宜醫療技術清單,鼓勵先進適宜醫療技術發明持有人自主創業或者與社會資本合作,在知識產權保護、成果轉化、收益分配、醫療機構設置等方面予以支持台中抽水肥。
(二)積極發展健身休閑運動產業。
以體育競賽表演、場館服務、體育培訓和教育、體育用品制造和銷售等為重點,不斷擴大體育產業門類規模。進一步優化市場環境,推進社會力量參與健身休閑設施規劃、建設、運營。運用市場機制,探索建立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的體育產業投資基金。鼓勵體育與旅遊會展、影視傳媒、運動康復等相結合,發展體育產業新業態。推進體育項目協會改革,實施公共體育場館資源所有權、經營權分離。完善政府購買體育設施公益性服務機制和標準,健全體育設施公益性開放評估體系,鼓勵經營性體育設施開展公益性服務。推動體育與住宅、休閑、商業綜合開發,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地區根據資源和產業優勢,打造一批城市體育服務綜合體。鼓勵運動健身指導技術裝備、運動功能飲料、營養保健食品藥品等研發、制造、營銷。引導發展戶外營地、徒步騎行服務站、汽車露營營地、帆船遊艇碼頭等設施。
(三)促進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1.加快生物醫藥科技創新。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契機,以張江科學城為主要集聚地,建設轉化醫學中心、活細胞成像平臺等一批生物醫藥研發與轉化科技基礎大設施。實施國際人類表型組、腦科學與類腦人工智能等一批生物醫藥領域重大科學計劃。加快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和臨床研究功能型平臺建設。推進以基因檢測及編輯技術、智能化可穿戴醫療設備、健康醫療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興業態發展。推動生物醫藥制造業向生物制藥和高端醫療器械轉型。
2.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圍繞腫瘤、心腦血管、神經退行性疾病等領域,推動抗體藥物、新型疫苗、蛋白及多肽類生物藥等產品開發,加快免疫細胞治療、幹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相關技術臨床和產業化研究。聚焦創新性強、附加值高的數字醫療影像設備、微創介入與植入醫療器材、醫用手術機器人等產品研制。組織開展針對新靶點、新機制的化學藥物和新制劑研制。加強基於中藥經方和傳統名方新用途、新劑型的研發,推動創新中藥臨床應用和產業化。到2030年,基本建成亞太地區生物醫藥產業高端產品研發中心、制造中心、服務中心、商業中心。
第三章 支撐和保障措施
第一節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一)建立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機制。
樹立維護健康是政府各部門共同責任的理念,建立高規格、多部門協調機制,加強各部門溝通協作,形成促進健康的工作合力。全面建立健康影響評估機制,系統評估各項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政策、重大工程項目對健康的影響,健全監督、問責機制。暢通公眾參與渠道,加強社會監督。
(二)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加快建立與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更加成熟定型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維護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完善治理機制,推動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以傢庭醫生制度為基礎,穩步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完善基本醫保制度,提高保障能力。推進藥品供應保障機制改革,控制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保障公共衛生安全。協調推進政府投入、醫療服務價格、人事薪酬、學科人才、衛生信息化等配套改革。
(三)完善健康籌資機制。
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健康領域投入,切實保障市民群眾基本健康服務需求。完善政府對健康的投入機制,開展健康投入績效監測和評價,加大人才、科技等軟件建設投入力度。鼓勵社會組織和企業投資健康領域,運用財稅杠桿激勵企業加大健康單位創建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籌資格局。大力發展慈善事業,鼓勵社會、個人捐贈和互助。
(四)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加大健康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力度。建立和完善健康領域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繼續深化藥品、醫療機構等審批改革,規范醫療機構設置審批。推進政務公開和信息公開。加強健康領域監管機制創新,完善事中事後監管體系,全面深化“雙隨機、一公開”機制建設。加強行業自律和信用體系建設。堅持扶持與規范並舉,培育健康領域公益性社會組織,推進社會共治。
第二節 加強健康人力資源建設
(一)完善醫學教育體系。
堅持醫教協同,建立和完善醫學人才培養供需平衡機制,適應人才需求變化,調整優化醫學教育專業結構。完善醫學教育質量保障機制,推動醫學教育與國際接軌。改革醫學教育制度,完善住院醫師和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建立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復合型高層次人才培養機制和專科護士培養制度。加強食品衛生、學校衛生、放射衛生、環境衛生、職業衛生等學科建設。強化面向全員的繼續醫學教育制度,建立健康醫療教育培訓雲平臺,為醫務人員提供便捷的終生教育。持續加強中醫人才培養,將中醫“師承”培養納入中醫畢業後教育體系,培養新一代中醫名醫。加強應用型醫學技術人才培養,支持上海健康醫學院建設。
(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加大對基層和偏遠地區扶持力度,充實和穩定郊區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立緊缺人才預警、管理機制,制定緊缺人才發展傾斜政策,加強全科、兒科、產科、精神科、病理、護理、助產、康復、心理健康、醫務社工等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培養。持續實施醫學人才培養工程,大力培養和集聚高端醫學人才,重點培養一批醫學領軍人才和學科帶頭人,加快優秀青年醫學人才、國際化衛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雙語人才培養。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到2030年,實現每千常住人口至少擁有2.5名社會體育指導員。
(三)優化醫務人員職業發展環境。
落實醫療機構用人自主權,全面推行聘用制,形成能進能出的靈活用人機制。改革臨床醫師職稱評定制度,強化臨床實踐評價權重,不將論文、科研等作為基層衛生人才職稱評審的硬性要求,健全符合全科醫生崗位特點的人才評價機制。建立符合衛生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按照允許醫療衛生機構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平、允許醫療服務收入扣除成本並按規定提取各項基金後主要用於人員獎勵的要求,在本市事業單位行業分類調控績效工資總量的政策框架內,合理確定公立醫院績效工資水平並建立動態調整機制。積極探索醫師自由執業、醫師個體與醫療機構簽約服務或者組建醫生集團等新型服務模式。完善醫療執業保險、醫療意外傷害保險、醫療責任保險,進一步健全醫患糾紛第三方調解機制。加大對涉醫違法行為依法打擊力度,建設保護醫務人員正常執業的法治環境。加強輿論宣傳引導,營造促進醫患和諧的輿論氛圍。
第三節 推進健康科技創新
(一)完善醫學科技創新制度。
完善投入機制,調整優化各類醫學科技計劃(專項),加大重點研究領域投入力度。完善聯動機制,支持醫療衛生機構、醫學科研機構、生物醫藥企業聯合開展醫學科技創新,促進產學研用良性互動。完善激勵機制,建立科學、公正的科技評價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合理的創新收益分配制度。
(二)打造醫學科技創新平臺。
打破學科界限和行政隸屬關系,整合新興學科、交叉學科、邊緣學科,推進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和轉化應用的協同合作,在重點領域率先建設醫學協同創新集群。建成轉化醫學國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傢肝癌科學中心、國傢熱帶病研究中心、國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傢老年醫學研究中心、國傢兒童醫學中心(上海)等一批重大項目。推進研究型醫院建設。構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藥物和醫療器械臨床試驗平臺,科學配置高端醫療技術裝備,支持自主創新藥物、新型生物醫藥材料的研發和應用。加強部門聯動,推進醫學科技創新管理平臺建設。
(三)推進醫學科技進步。
以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為重點,開展致病機理、預防、診斷、治療等方面的聯合攻關。發展組學技術、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新型疫苗、生物治療等醫學前沿技術,加快重大傳染病防治、慢病防控、生殖健康和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精準醫學、轉化醫學、智慧醫療等領域關鍵技術突破。實施各類醫學學科建設計劃,支持醫學新興交叉學科發展,推進大數據、新材料、人工智能、數字診療裝備等在醫學領域應用。到2030年,建成比較完善的醫學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增強在世界醫學科技前沿領域的話語權。
第四節 深化健康信息化建設
(一)完善人口健康信息系統。
推進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完善全員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三大數據庫,建立健康醫療數據統一歸口和共享機制,整合健康信息網、醫聯網、人口計生網、醫保網、藥品招標網數據資源,構建“三醫聯動”數據共享平臺,建設人口健康大數據中心。完善人口健康信息網絡和市級人口健康信息平臺。深化公共衛生、計劃生育、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管理、綜合管理、信息惠民、電子政務等應用系統建設。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標準體系和安全保護機制。
(二)推進智慧醫療、信息惠民、智慧管理。
依托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智慧醫療,引導居民主動利用智慧醫療服務,逐步轉變居民就醫方式。實現遠程醫療對基層醫療機構全覆蓋。規范和推動“互聯網+健康醫療”服務,實現市民健康管理信息化,滿足個性化、精準化健康醫療服務需求。建立統一的信息惠民服務門戶網站,為居民提供咨詢、預約、查詢、支付等線上健康服務,優化就醫流程,改善就醫體驗。加強互聯網健康服務監管,實行醫師執業數字證書(CA)管理。建立和完善醫療衛生機構綜合管理平臺,支撐業務管理、經濟運行、評價考核等功能,實現全面預算管理。
(三)推進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
加強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體系建設,推進數據開放共享、深度挖掘、廣泛應用。建立和完善健康醫療大數據資源目錄體系,全面深化健康醫療大數據在行業管理決策、臨床和科研、公共衛生、教育培訓等領域的應用,培育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新業態。加強健康醫療大數據相關地方性法規和標準體系建設,制定分級分類分域的數據應用政策規范,推進網絡可信體系建設,加強健康醫療數據安全保障和患者隱私保護。
第五節 加強健康法治建設
加強健康重點領域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制定、修訂工作。貫徹落實基本醫療衛生法,按照法定程序研究制定本市實施條例。加強法律法規落實情況監督檢查。完善健康領域標準規范和指南體系。強化政府在醫療衛生、食品、藥品、環境、體育等健康領域的監管職責,建立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相結合的監管體制。加強健康領域監督執法體系和能力建設。
第六節 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健康上海建設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推進健康上海建設全局性工作,審議重大項目、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問題、重要工作安排,指導各地區、各部門開展工作,並將主要健康指標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考核指標,建立相應考核機制和問責制度。各地區要圍繞健康上海建設的戰略目標、任務舉措,提出本地區具體實施方案,分階段、分步驟有序推進。各部門要抓緊制定切實可行、操作性強的配套政策。註重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的作用,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作用,凝聚全社會共識和力量。
(二)加強國內外合作交流。
創新健康領域的國內外合作機制,加強長三角區域聯動。服務國傢戰略,做好國內外醫療援助工作。充分利用國內外優質醫療健康資源,建設上海國際醫學園區和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打造“海上中醫”國際服務品牌。積極參與健康領域國際標準、規范、指南的研制和談判。提升先進醫療健康技術交流與合作能級,增強上海健康科技全球影響力。
(三)做好宣傳、監測和評估。
加強健康上海建設的正面宣傳、輿論監督、科學引導、典型報道,提高全社會對健康上海建設的認識,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明確規劃綱要任務分工,建立常態化督查考核機制,督促規劃綱要各項任務落地。建立規劃綱要實施進度和效果的統計監測、績效評估機制,適時調整目標和任務。鼓勵各地區積極探索、勇於創新,及時總結推廣本規劃綱要實施中好的經驗和做法。
名詞解釋
1.亞洲醫學中心城市:這是本市20世紀90年代中期提出的奮鬥目標,並連續寫入之後3個衛生五年規劃,新一輪醫改方案也提出本市於2020年建成亞洲醫學中心城市。基本特征包括:一是醫學科技處於亞洲領先水平,對周邊國傢和地區具有較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成為亞洲醫學交流、教育、培訓的重要集散地;二是高端醫療服務業發達,較好地滿足在滬外籍人士的就醫需求,並吸引周邊國傢和地區病人來滬就醫;三是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健全,居民享有較高的基本醫療保障待遇,居民健康水平處於亞洲前列。
2.健康預期壽命:是指處於良好健康狀態的期望壽命,相當於個體能預期活在這種健康狀態下的平均年數,是在壽命表基礎上,將人群的功能狀態、活動能力、死亡狀況等一系列指標結合起來,綜合評價人群健康狀況。該指標在評價人群健康水平時,綜合考慮生命長度和質量,包含死亡、疾病和傷殘等一系列信息,多維度綜合反映人群健康狀況。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將健康預期壽命作為評價人群健康的綜合測量指標,並於2002年研發專門的自報健康調查量表,用於計算評價這一人群健康的綜合指標。
3.市民健康素養:是指個體具有獲取、理解、處理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務,並運用這些信息和服務做出正確判斷和決定,維持和促進健康的能力。其評價指標為健康素養具備率(具備健康素養的人數占總調查人數的百分比),即全市15至69歲的城鄉常住人口通過多階段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確定樣本戶6000餘名,對其進行健康理念和基本知識、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以及健康技能等3方面的問卷調查,正確回答80%及以上測評內容的調查對象視為具備健康素養。
4.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組:上海自2007年開始在全市所有社區推廣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組項目,通過應用健康促進的創新擴散理論和社區參與模式,創新建立社區倡導、居村委會實施、專業機構指導的運作機制,以健康促進活動等為主要內容,通過同伴教育方法,促進居民掌握科學健康知識和養成健康生活方式,不斷提高居民健康自我管理技能和健康素養水平的群眾性組織。
5.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70歲之前死於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4類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死亡率。該指標已作為《“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和《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的規劃目標。
6.常見惡性腫瘤診斷時早期比例:某年度發病率前10位的新發惡性腫瘤病例中診斷時被判定為I期的比例。疾病診斷按照國際疾病分類ICD編碼作為分類依據。腫瘤期別按照國際抗癌聯盟(UICC)制定的《惡性腫瘤TNM分期》判定。該指標綜合反映瞭市民健康意識、腫瘤早期發現防治幹預成效、臨床診斷水平。
7.健康服務業:是指以維護和促進人類身心健康為目標的各種服務活動,主要包括醫療服務、健康管理和促進、健康保險以及其他與健康相關的服務。健康產業涵蓋范圍更廣,是指在健康服務業基礎上,擴展藥品、醫療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產品制造等支撐產業。健康服務業增加值統計范圍主要包括醫療衛生服務、健康管理和促進服務、健康保險和保障服務以及其他與健康相關的服務。
8.海派中醫:是指形成於近代上海,具有鮮明“海派文化”(包容和兼收並蓄)和上海地域特征,為中國近代史上派別數量最多、學術影響最大、涉及內容最豐富的中醫學術流派。
9.健康老齡化:是指持續維持和發展老年人健康生活所需要的各項功能,既包括提高老年人生理健康水平,也包括改善老年人生活環境和社會支持狀況,以及以藥物、輔助器材等幫助健康狀況不佳的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等。世界衛生組織於1990年提出實現健康老齡化目標,以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
10.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是指通過系統和持續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監測數據以及相關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和及時通報的活動。
- Apr 25 Wed 2018 21:39
“健康上海2030”規劃綱要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